你知道量子计算概念被提出二十多年,但至今仍未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吗?在量子计算中,一个量子比特或“量子位”是一个信息单位就像二进制位,经过无数科学家验证,量子计算在原则上是可能的,即:通过操纵量子粒子来创造物理量子位。
但成功利用量子力学的奇异之处进行计算,比简单地积累足够多的物理量子位要复杂得多,因为物理量子位本身就不稳定,容易从量子状态中崩溃。这也是为什么量子计算未能广泛应用。
创建逻辑量子作为可控单元,一直以来是许多科学家的研发难点,人们普遍认为,除非量子计算机能够在逻辑量子位上可靠地运行,否则量子计算无法真正起飞。
但这个困难很快被打破了!
近期,来自哈佛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在量子计算方面上实现重大突破,他们成功实现了全球首个可编程的逻辑量子处理器,能够编码多达48个逻辑量子比特,并执行数百个逻辑门操作。
据了解,他们所研发的系统是第一个在纠错量子计算机上执行大规模算法的演示,预示着早期容错或可靠不间断量子计算的到来。
具体而言,一块超冷的悬浮铷原子是这个系统的核心。这些原子,作为系统的物理量子位,可以移动和形成对或成为“纠缠”在计算过程中。纠缠的原子对聚集在一起形成量子门,这是代表计算能力的单位。
研究人员表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事情即将到来的时刻。尽管未来仍有挑战,但我们预计这一新的进展将大大加速大规模、有用的量子计算机的发展。”
“我们正试图标志着这一领域的转变,开始用纠错量子位而不是物理量子位测试算法,并为更大的设备开辟道路。”他们说。
这一突破建立在多年来对一种称为中性原子阵列的量子计算架构的研究之上,该架构也是在哈佛大学的实验室中首创的。
该项研究及具体细节已发表在知名学术杂志《自然》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