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现在,许多电子工程师都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着一场不断升级的工作技能危机。
尤其是今年,ChatGPT等AI大模型的迸发涌出,我们经常被告知着:电子工程师正在面临这一场工作技能危机,但这场危机并非完全是由于教育系统的不完善或年轻工程师缺乏准备所致的。、
更重要更根本的原因在于:“能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的公司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我们应该明确知道:让新手工程师掌握技能的重要性,让他们参与被一线工程师、产品经理和客户所参与的项目创新过程,从而优化其工作质量,提高其升职空间,意识到如何拥抱技术改革,提高自身的劳动价值,而这也是企业未来成功的关键。
大多数的电子公司和工程师对技能提升这种培训都很积极,但出于许多原因,他们很难以相同的方式及角色来理解。换句话说:企业和工程师的重点不一致,前者希望能营收增长,后者希望能升职加薪等,二者的目的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希望技术提升。
那么技术到底是什么?它仅仅是狭义上的技术能力,还是包括了不那么具体的认知形式、创造力和社会能力?此外,谁会被认为是技术骨干?谁有权做出这种决定?技能是由工程师个人拥有,还是集体的一部分,被紧密地编织在日常工作的社会结构中?
也许,我的经历能给大家一个参考。去年,我在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里工作,从事硬件设计工作,当时公司因业务变动,接下了一个大项目,然而因为客户需求,需要以Allegro工具来设计。
当时很不巧,正处于辞职潮,很多员工刚辞职,会Allegro的工程师很少,公司只好弄个内部培训来提升员工技能,试图通过培训来提升大伙的Allegro技能,虽然我很不看好这个措施,但人总要吃饭,所以我参加了公司的技术培训。但学完过后,来看这次培训,还真别说,竟然很可靠。
当时培训是由凡亿教育机构代为负责,当时是黄勇老师给我们进行上课,传授技术。我虽然对Allegro略有涉及,但这次培训主要是以初级进阶为目的,前期内容有些简单枯燥,大多数都是小组配合进行设计,加上我也不看好这次培训,所以没怎么认真学习。
结果到了中后期,发现课堂任务寸步难行,其他人很容易完成黄老师颁发的任务,唯有我还在苦恼如何实行。黄老师很快发现了我的学习进度落后,找我谈话很久,他知道了我的看法及学习烦恼,了解到我的需求,他向我解释:我所在的公司希望通过这次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最好能初步形成团队,能够适应人员变动及客户需求,因此这次培训旨在团队的形成。
这些工程师对Allegro技术参差不齐,要想让他们做到技术进阶,并能保持相同步伐来继续后续团队设计,那么他们就需要面对理论知识和实操设计的修正,尽快实现从0到1的过渡,达到进阶提升的目的。同时,为了能快速适应后续项目设计,必须让团队工程师知晓队友的特长及缺陷,能够知晓团队的重要性,因此项目前中期会相对简单且枯燥,但只有经历过前中期的巩固强化,才能继续培训后期的多重考验。
事后,黄老师也表示,是他自己考虑不深,没有很好了解工程师的学习心理等,他也会继续调整培训内容,让我们更好学习Allegro。而我听取了黄老师的解释,觉得自己很丢人,如此蒙蔽只能看到自身,却没看到外面。
最后我就平静下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再也不摸鱼跳过,而是正规按照黄老师的步伐来学习,黄老师每次上课时会将PPT材料及工具资源分发大家,还会晚上指点我的作业不足,课后还有专属助教老师跟进,然后每周会提醒我看直播巩固基础,强化知识等等。
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在进行DDR分支等长的实现时,因为很难实现时钟、数据和控制线的等长,不同小组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但黄老师他在课堂上展示了不同团队提出的方案,让我们负责其他团队的方案,看看是否可行,通过这样的交流,大家都很清楚不同工程师的设计思维及想法,团队融合更加紧密。
在30天里,我学习了很多,有高速信号的完整信息分析、时序分析、信号路由和布局设计、仿真工具的使用、SI&PI等,而且也了解到很多参考案例,既有传统经典的,数码管显示电路、10层次化多通道设计、笛卡尔坐标栅格等;也有主流案例,鸿蒙设备的布局布线、埋盲过孔设置、SPICE、Mentor Graphics、模块复用等。
30天很快结束,虽然不能做到人人技术大佬,但确实是在Allegro工具的运用熟练多了,设计思维及习惯得到很大的纠正强化,对PCB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项目也如期完成。这让我们很感谢黄老师,正是因为黄老师的指导,我们电子之旅越走越平坦。
如果你悲观地告诉我,AI将替代电子工程师,那么我会告诉你,你不应该忽视技术进步,相反,要以冷静和专注的成长心态最大限度地利用你的时间,去成为连机器无法替代的工程师,而这方面离不开企业的培养。
暂无评论